邱国鹭:从把握程度和确定性方面讲品质、估值、时机中估值最重要(买股是讲究性价比的不是买最好的)且对多数人而言都是适合的,只要把估值掌握好,把基本面分析好,长期来看投资回报都不会差。看看邱国鹭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要点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险和满意回报率,不要盲目跟风,要根据自己接受的风险去进行投资。
2、从行业龙头中选择优质股
3、价值投资能真正能把握、也是最简单、最本质,大部分人能学会的。
4、从把握程度和确定性方面讲品质估值时机中估值最重要,也是最容易把握的。
5、伟大的公司不需要考虑估值,可以根据成长去消化,而大部分普通公司是很难成长的。
6、投资要回归本源。
投资估值
邱国鹭把过去十几年的投资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汇成了三个终极问题:为什么认为一家公司便宜,为什么认为一家公司好,以及为什么要现在买。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是估值的问题,第二个是公司品质的问题,第三个是买卖时机的问题。
问题1:估值
估值可以说是最容易把握的,一个股票便不便宜一目了然,看看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企业估值倍数等一系列的指标,这一部分是最接近科学的,也是最容易学的。
邱国鹭的投资理念很简单,与之相对应的投资分析工具也同样简单:波特五力分析、杜邦分析和估值分析,这“三板斧”分别解决的是好行业、好公司和好价格的问题,挑出来的“三好学生”就是值得长期持有的好股票。
而在投研说《聪明投资者》中,同样也讲解了如何去判断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并结合实例帮助大家更好的去理解及应用。
问题2:品质(用炒股手训练软件,不断仿真训练,快速提高炒股水平)
品质肯定是更为重要的,那什么还反复强调“便宜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估值方法容易,每个人都可以学,毕竟便宜不便宜大多数人都可以判断。因此关键的区别在于搞清楚公司的品质,关于时机,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判断。所以说,三个要素中,投资者真正需要下大力气搞清楚的就是品质。并且注意便宜公司的基本面持续恶化就是价值陷阱,须分析品牌、渠道、成本、团队、机制、行业竞争格局、成长性等。
那么如何进行品质的的判断?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判断,具体内容可以学习投研说《聪明投资者养成》。
a: 公司的品质好坏,关键看能不能具有定价权。
所谓的投资,就是牢牢抓住这个定价权。就像茅台,整天在涨价,怎么提价都有人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这个定价权。而我们会发现另一些企业,比如钢铁和化工,总是没有定价权,稍微涨一点钢价得到的利润都被铁矿石涨价给赚走了。行业太分散,而且产品没有差异化,没有差异化就没有定价权,除非你是垄断行业。定价权的来源,基本上要么是垄断,要么是品牌,要么是技术专利,要么是资源矿产,或者相对稀缺的某种特定的资产。这样的行业就会有一定的定价权、一定的门槛,这样才能把竞争堵在门口,才会有积累。
b:是不是一个好行业
邱国鹭认为选一个好行业是成功投资的基本条件,而且其更重视行业分析,而不是个股分析。中国有一些很好的管理层,很好的公司存在于烂行业中,比方说一些好的钢铁公司,里面有的管理层很好、产品线很好、技术也很先进,但可惜在中国钢铁这么一个烂行业里,再好的管理层也无用武之地,这是行业格局使然,所谓格局决定结局。中国的钢铁行业要比美国分散得多,美国钢铁行业最后只剩下三四家在玩了,中国钢铁行业还有几十家,竞争过于激烈。要重视行业的竞争格局,行业里一旦玩的人多了,日子就难过。玩的人不多,日子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c:差异化竞争
对品质的判断应该要注意的是差异化竞争和同质化竞争的区别。为什么钢铁业赚不到钱?因为提供的是同质化产品。为什么航空业在国外长期赚不到钱(在国内可以赚钱,因为大的只有3家,而美国有多家)?因为国外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差别产品。为什么白酒好赚钱?因为它是一个差异化的产品。可口可乐好赚钱,也因为它是一个差异化产品。
差异化的第一个标志是品牌。
差异化的第二个标志是有回头客,即用户黏度高。
差异化的第三个标志是单价不要太高。
差异化的第四个标志是转换成本。转换成本高的产品用户黏性高,定价权就高。
差异化的第五个标志是服务网络。工程机械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只有1~3家,都是赢家通吃,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服务网络。龙头企业在服务布点上的优势让后来者很难赶超。
差异化的第六个标志是先发优势。邱国鹭比较喜欢买的是龙头,而且是有先发优势的龙头。只要在行业内领先,后面的公司一辈子也追不上,这就是先发优势。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该能够能把行业到底竞争的是什么说清楚,把这个行业是得什么东西得天下弄明白。比如说高端酒是得品牌者得天下,中低端酒是得渠道者得天下。
问题3:时机
都说投资是科学加艺术,在投资的三个基本问题中,估值是最接近科学的,有一整套的方法和规律可以学习;而选时是最接近艺术的,只可悟、不科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事实上,能成功选时的总是极少数。对于多数人而言,只要把估值掌握好,把基本面分析好,淡化选时,长期来看投资回报就不会差。
邱国鹭和邓晓峰:深谈十年的投资经验
43岁的邓晓峰是中国股票市场上有史以来赚钱最多、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媒体统计邓晓峰在博时基金工作的近10年里,一共给基金持有人挣了超过235亿人民币的收益,其中管理时间最长的社保账户高达9年10倍收益率。而此间中国股市上冲至6000点以上,下落至1000点以下,完全是一部过山车。
令人惊奇的是,即使把他管理的超百亿巨无霸基金和其它规模远小于它的同行放在一起排名,他也3次名列股票型基金年度前10,管理博时主题行业基金近8年在同期可比的普通股票型基金中累计排名第一。
管大钱如烹小鲜,那是童话世界的故事。在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后,彼得·林奇顶着一头白发选择退休,投资是何等劳心费神!雷格梅森基金公司(legg mason)的比尔·米勒连续15年跑赢标准普尔500指数后,惜败于2007年罕见的黑天鹅事件。于不确定中,追寻确定,何等艰难!
于是,我们有了如下这篇对话。两个信奉自下而上选股的基本面投资者,邓晓峰和邱国鹭,深谈在中国这样一个极端的市场上,如何用最“笨”、也是最简洁的基本面投资逻辑,挣“守正出奇”之大财。
以下是对话全文:(用炒股手训练软件,不断仿真训练,快速提高炒股水平)
学习管理大资金:有重点 广覆盖
邱国鹭:大家对你的履历都比较清楚了,我们重点讲心得吧。请介绍一下你作为基金经理的成长过程。
邓晓峰:我从研究转到投资,是因为早年研究做得比较好。现有的考核机制下,往往是最近某个行业表现得比较好,公司就把研究这个行业的人推上基金经理的岗位。但是,一开始从研究转到投资,肯定是一个不够合格、不够全面的投资经理。投资经理往往会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倾向,比如当时我就对tmt、通讯研究比较深入,但还有很多行业没看过,需要在成长过程中要交学费。同时,个人的学习背景和经历也会使投资有偏好。
2005年作为助理刚开始管理组合时,比较幸运,熟悉的公司表现好,当年的业绩不错,迅速转正。但在2006年遇到了麻烦。我覆盖面不够,行业认识有偏见缺陷在当时凸显出来,我对当时对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有抵触情绪,对大背景认识不够深刻我比较熟悉的行业,基本面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没有足够好的表现,压力比较大。比较幸运的是,2007年我们覆盖的另外的一些行业和公司表现得特别好,超越市场中位数七八十个点,把当期的业绩和长期的业绩都拉了起来。
当时进入博时不久就开始管理社保组合。社保组合有一个框架,以某个指数为基准,按大行业、小行业划分,管理人有不同的偏离度范围,对行业下面的个股做精选。这个基本框架是一个强迫性的标准动作。我们就是在社保框架基础上,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社保的框架是培养基金经理很好的框架,尤其能够突破规模的限制。但这也是一个很慢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基金经理能够生存下来。
回想起来,作为基金经理在行业里立足,有运气的成分,也有整体团队的帮助。起步时运气好、业绩好,才有生存下来的机会。而没有团队的帮助是很难走过早期不成熟阶段的。当时社保团队每个人有不同的侧重和分工。有些行业我个人不一定喜欢,一方面社保基金的框架约束必须做投资,另一方面,其他社保基金经理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推荐,我们也会跟随配置。这对于我们组合的收益率很有帮助。
邱国鹭:你管理200多亿的基金,大多数市场上的基金规模都没有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在中国这样一个很极端市场的状态下,每年业绩排名还是跟5000万的基金在一起pk。有没有一个比较有效的管理组合的办法,可以摆脱资金规模限制?
邓晓峰: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总结出了大多数行业的属性和一些特质。我们把这个工作变成一个可分层、可协作的工作。请内部或外部团队、研究员去跟踪一些我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参数和行业发展的一些变化。自己来做一些判断。这样就可以建成一个既覆盖面广,也可以适应不同行业变化的大规模组合管理。
邱国鹭:从总体上来说,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会有不同表现,这与行业的生命周期有关。社保投资从长期看是一个有利于培养基金经理的框架,也有利于打破规模的限制。
邓晓峰:是的。从我自己来讲,我就按这个路径走下去了。做研究员一开始覆盖的行业比较少,但在社保基金基准指数框架的约束下,我就一个一个行业研究下去。花较长的把一些行业研究清楚,总结出来,自己觉得心里有底。一开始市场热点出现时,我们不一定很了解,需要一段时间学习总结。这个过程做多了之后,覆盖面越来越广,了解的行业越来越多,就能够总结出大多数行业的特点。我们也总结出一些参数,使我们对行业有比较好的把握。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通过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包括内部研究员和外部研究员的跟踪,可以保证比较大的覆盖面。早年是体力活比较多,主要看各种原始资料,如年报,招股书,看多了之后就会有感觉,变成一种熟练工。
我们跟踪很多这样的企业,隔一段时间观察这行业的变化,自己做做判断,然后看看各公开媒体,各方面报道,看看这个企业管理层对本行业的判断,公司自己的战略。我们也直接拜访企业管理层,交流、印证,记录,时间长了,你就会知道,那些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是好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他的专业判断,他的人品不错,那些可能是不可信的,那些是性格很强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做成比较客观的记录,方便我们后面持续地研究和跟踪。
邱国鹭:如何在广覆盖中做到有重点?
邓晓峰:我们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把标普500的结构好好分析一下,看看各个行业的比例是什么样子的,它长期的回报率水平是怎样的,它长期估值水平是怎样的。标普500过去30年、50年,各板块市盈率变化,和它的roe变化是高度相关的。各行业、板块占标普500的比例,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很有力的参照。中国是一个规模上可以跟美国匹配的很大的经济体。当我们最后发展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终极的阶段,每个行业会是什么样的配置比例?当然,有些参数我们需要去单独调整一下,比如美国,it可能在全球的配置的比例可能会更高。不同的国家体系里面,有相对的产业竞争优势。
当你对未来的不确定、不了解的时候,难免会比较惶恐。通过这些对比,我们的视野会广一点,看事情会客观一点,知道工作的重点和知道一些变化,便于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到那些方面去。
吃透基本面获得较高确定性
邱国鹭:你投资过的股票大部分是赚钱的,确定性比较高,这是如何做到的?
邓晓峰:我总结确定性比较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研究透的、有把握的重点投资;二是广泛覆盖的基本面研究,注意合适的风险收益,不着急。所以,总体上时间越长越有经验,它就会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有一个新的企业、行业,花1-2年把它搞明白。做的时间越长,深入研究的越多,确定性就会越高,70%多的盈利只数就是这样来的。
重点把握的公司研究得比较透,能挣钱,在市场对其不太关注的时候打一些提前量。我们有一个200-300的股票池,在合适的时候就买入,越合适的时候买入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他不是很熟的公司,则跟踪。我们将基本面的跟踪研究作为投资的基础和判断,把握市场与基本面之间的不契合。从长期来看,股价还是反映公司的盈利和增长。所以投资本身,虽然也考虑市场因素,但大多数时间还是根据基本面来做,做得时间越长,覆盖面越大,已知公司越多,确定性的把握也比较高。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企业如果在一个行业胜出会有很大的利润增长空间,不用担心市场不给你投资机会。我更愿意在公司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投资机会之后再去做投资,我比较愿意做有把握的事情,所以总体上维持在比较高的胜率。
邓晓峰:市场中未知因素占很大的比例,群众的投资行为,风格变化难以判断。所以研究上我们要拉一根弦,服从行业基准,广泛覆盖,对于不在重点关注范围的公司也要覆盖、扫描。市场的热点是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但不一定是当时投资最好的时机。这样既有已知把握很足的企业作为重点投资方向,也有并非当时认为是最合适的行业。
时间拉长来看,一些行业投资回报率比较高,这些行业是好的行业,等到市场有一些情绪变化或意外事情发生时,这些行业或公司肯定会有大机会。组合管理上说不是所有的配置在当前的市场都能表现,而是有一个梯队布局。你可能要观察很多以后有很好的回报的机会。我愿意早一点开始逐步地跟踪,逐步地布局,刚开始可能部位不是很大,但是一旦开始进入了,等到行业基本面最差,股价反应最差,出现利空股价也不会有太大波动时,或者是盈利的增长非常明确、估值水平非常有吸引力而股价表现明显背离时把重注加上去。
例如白酒行业,从长期投资回报率看是很好的一个生意。2013年因为“三公经费”严管的关系,大多数公司股价下调幅度非常大,普遍在60%-70%。当出现利空消息的时候公司股价没有太多波动,市场开始麻木时,机会明显出现。事实上,白酒行业不是差的行业,差的公司,现金流量又很好,资产负债表很强,只是短期内市场情绪特别极端,估值水平到了极低的水平。一个“落难公主”肯定有好的机会,我们这时候去应该做一个配置。
邱国鹭:是的,有些股票,你有持仓,但是下跌时你心里一点也不慌,甚至希望它多跌一点好让你加仓,这说明你对这只股票已经有足够的了解,对它的内在价值和未来前景有比市场更精准的把握,因此市场价格的波动已经不会影响到你的情绪了。对这些股票而言,下跌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买点罢了——买之后的淡定,源自买之前的分析。还有些股票,涨的时候你当然高兴,跌的时候你就特难受,因为吃不准,这样的股票不碰也罢,因为还没有研究透。
所以我们买股票之前先问问自己:下跌以后敢加仓吗?如果你不敢,最好一开始就别买,因为价格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买入利用市场的无效赚深入研究的钱
邱国鹭:a股是一个很极端的市场,很多时候是个无效市场。比如2013年的“乌龙指事件”,大家意外地发现,那些原来以为不可以操纵的超级大盘蓝筹,市值几千亿上万亿的,居然只需要几千万或者一亿多就可以瞬间冲涨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盘蓝筹的交投是如此清淡、市场关注度是如此之低,只要给一点点阳光就能灿烂。价值往往就存在于被市场忽视的角落,特别是当众人热衷于玩击鼓传花游戏的时候。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一段时间以来不是市场热点的公司,虽然它基本面表现很好,股价表现很差。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邓晓峰:我更愿意做一个比较长期的布局。例如,博时主题曾经盈利较大的一只电力股,2010年买入时市值150多亿,市值最低跌到100亿,去年市值已涨到700亿。从2011年到2013年,它应该是市场上盈利最快的公司之一。从2011年3亿利润增长到现在60-70个亿利润。4到5年的时间跨度内,不是每个时间段它的股票表现都很好,哪怕公司盈利很好。12年利润增加4倍,股价涨了40-50%;13年利润增加3倍,因为不是市场热点,全年股价才涨了大概10%;而到14年,盈利增长60-80%,股价涨了200%。(注:公告显示博时主题当时重仓了国投电力)
市场有时有效,有时无效。我们作为主动管理者肯定要相信市场是无效的,也要相信市场是有效的,无效时我们去做配置或投资,有效时我们去实现收益。把握住企业盈利基本面,不管市场怎样变化,时间长了实现收益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
邱国鹭:中国股市不是效率很高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可以做出很高的超额收益。有一个比喻是,股市中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就像遛狗时人和狗的关系。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迟早会回归价值;就像遛狗时狗有时跑在人前,有时跑在人后,但一般不会离太远。遛狗的时候人通常是缓步向前走,而狗忽左忽右、东走西蹿,这就像股价的波动常常远大于基本面的波动。所以在这个市场里面,研究是可以创造很高价值的。
而当一个市场高度有效的时候,像美国,可能研究的成果不会那么突出。这几年,美国市场上所有的对冲基金、公募基金全部都加起来,战胜标普500的基金30%都不到。
邓晓峰:是的,中国市场效率比较低,所以在这个市场里面研究有很高的超额回报。我喜欢这样的市场。
邱国鹭:关于出手的时机。你总体上是广覆盖,那么你如何追踪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并在合适的时候重拳出击,把握甜蜜点?
邓晓峰:隔一段时间会有些公司进入观察范围,因为价格等各方面不合适,我们不会投资。但这些公司我们会跟踪,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投资。
例如有一个激光应用设备公司,曾经有起有落,大家对它印象不一定好,没有覆盖进来,或没有跟踪上。2006-2007年我们研究跟踪这个公司特点属性。它是一个在新行业做设备的公司。这是技术门槛高,竞争壁垒高,外国巨头已经做得很好的行业,如激光、钻孔、打标等设备。在这些市场里,已经有很强的竞争对手。(注:博时主题曾重仓大族激光。)
公司刚开始做法是开发的新产品,性能不一定稳定,但是销售比较激进,卖到厂里先不要钱,服务跟上,维护做好,早期获得成功。但是产品有缺陷,性能方面没有经过充分检验,一段时间卖得好,后来因为性能不稳定,客户反映差,导致销售后续下降。
在2012年中报上,公司的前五名大客户全是苹果。我们知道,苹果对供应链有很严格的考核。这个一个重大信号:因为过去公司的问题在于性能不稳定,经过多年已做到一个稳定状态成为苹果设备供应商,而且它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很重要,不像国内一些企业只为苹果代工。与这些公司相比,它的壁垒和技术难度都是更高的一些产业环节,可以配置很重。我觉得这个公司有很好的机会。我很快买到接近这个公司5%的股份——超过5%就不好买了,买后持有未超过6个月就不能卖了,最后盈利接近4个亿。这是一个很快很好的决策。
总结出行业或公司的特质和观察指标,一旦指标动了,我们就可以做投资。关键点在于这个行业壁垒很高,竞争很激烈,它存在问题就是性能的稳定和可靠性。
卖出:合适时机如何找(用炒股手训练软件,不断仿真训练,快速提高炒股水平)
邱国鹭:成功的投资不但会买,还须会卖。卖出点我一般看三种情况:一是这只股票太贵了,就卖掉;二是有了更好的标的,就换仓;三是这只股票的基本面变坏了。反过来讲,对一只股票有把握时也不会在波动中轻易卖出。在卖出时我们做的是“止错不止损”,也就是说,除非看错了才会卖出,否则即使出现短期亏损,只要基本面没有发生恶化,也会坚守。接下来请再讲讲你的卖出策略?
邓晓峰:很多重点研究的公司,我们不是从头到尾拿着不动,我们跟踪它。做得好,我们可能加一点,做得不好,就减一点。 我们不停地跟踪公司发生什么变化,企业决策跟市场是否契合,有哪些得失。我们通过外包给外部研究员,或者我们自己的研究员去跟踪。除了跟踪公司的战略运营情况,也要看股价表现。再好的公司涨太多了也不是一个好的投资。
例如,我们印象很深的一个案例是一家啤酒公司。我们从2005-2006年开始布局,已经成为流通股的绝对大股东。这个股票比较特殊,总股本很大但流通股很少,国有股比例很大,还有很多h股,a股比例很少。2005-2006年,它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利润表是有重大背离的。损益表那几年盈利都只是3-5亿元水平,但是事实上,它每年减值准备计提很高。利润表与公司的实际情况不符。前任总经理时代收购了很多的小啤酒厂,运营效率比较低或者是变成项目整合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减值准备计提。公司损益表没有反映真实的盈利。但是,它从资产负债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里看很明显的。那几年,你还会看到一个很独特的数据,就每年税交得特别多,合并报表所得税率可能已经到了30-40%。因为它盈利的子公司单独交税,利润总额被减值准备和亏损的子公司所掩盖。
市场可能一段时间太关注损益表,没有看到这个情况。直到2006-2007年这个股票一连就涨了3-4倍,市值达到六七百亿。当时我们做评估,假设能够达到10个点的净利率,可能5-6年之后也就这样一个状态,于是就把持仓比例都降下来了。这个是基于我们觉得这个市场发展太快,已经走在了公司运营的前面了。(注:上市公司公告显示某社保组合曾重仓青岛啤酒。2015年4月,青啤市值约570亿元,几乎8年没涨,印证了邓晓峰的判断)。
因此关于卖出,重要的是,你要在达到目标价位的时候,根据公司的基本面、行业情况做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在里面死守。
邱国鹭:有卖错过吗?
邓晓峰:我们肯定不如企业家对公司了解,也会看错很多事情。比如一个空调行业龙头公司,这家公司我在2006-2007年卖掉,当时没想到这个行业能够做得那么大,没想到从2007到现在盈利增加近10倍。
这是一个经验——对我们来说,如果是一个优秀的公司没有发生太多的不合乎商业逻辑的做法,且估值不太离谱时,我们至少还是需要观察,跟踪这个行业和公司的发展,在这些方面你可能还是一个挺无知的状态。(注:根据前述行业和财务数据推测,这家空调行业龙头公司应是格力电器。)
邱国鹭:我们做基本面投资,不是说简单地买一个公司放着,然后睡大觉。因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基本面也在调整。我们不断跟踪和反馈,对组合做调整和切换,这是我们多年的组合管理的实际做法。另一个问题是,基本面投资的一个重要卖点,可能因为发现了更便宜的标的,说说你的体会?
邓晓峰:家电行业在中国是一个成熟性的行业,结构很稳定,三家主要龙头公司的盈利水平很高,而且这么多一直总体上都超出大家预期。2013年,在三个龙头里面是竞争力比较弱的一家,出现了一个很极端情况——它的市值只剩下300亿元,而账上的现金将近200亿元,一年利润40亿元、现金流60亿元。
从常识判断,这种低估肯定不应该。一旦出现,我们觉得要下重注。所以在2013年很短的时候,我们就买了很多。正好这时它们公司自己对股价很不满意,引进了这个kkr作为这个并购的凯发旗舰厅登录的合作伙伴,半年之内股价就翻了一番。我们就把这个交易完全结清了,转到另外一个家电企业。因为它从一个严重低估的公司,到从行业对比来看,估值水平已然明显高于另外一家了。(注:从公告及新闻对比来看,这家与kkr合作的企业是青岛海尔,当时博时主题、社保组合重仓5000多万股。)
当做一个投资时,行业内根据估值水平、基本面表现的差异进行比较,当行业内有了更好的选择的时候,需要调整。
邱国鹭:投资是一个不断回顾的过程,有时候我们判断是对的,有时候是错的,错了之后要坚决地改,不能有个人的情绪、偏好,即使是自己发掘出来的。
邓晓峰:是的,如果跟踪行业时间很长,在这个中国这样一个高度综合的市场里面,机会很多。所以我通常会持续追踪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的基本面,不断适应、调整头寸。
参考资料:http://www.ztwang.com/news/16591.html